行业资讯
中微量元素:从地到人连锁缺失企业聚焦研发生产

        9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副院长万建民在一次报告中提出,中国的粮食数量上已基本能满足国人需求,但粮食“质”的问题却没有解决,长期微量营养素的缺乏和失衡,导致大量国人、尤其是偏远山区的贫困人群营养不良,并由此引发各种慢性疾病。更值得关注的是,因必需微量营养素长期不足或失衡,人身体虽然感觉不到饥饿,但健康却在无形中受损,中国“隐性饥饿”人群数量达到3亿。中微量元素肥料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越来越大。

       今年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新型肥料专业委员会与华中农业大学微量元素研究中心联合在大连召开的中微量元素国际交流会上,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当前粮食的中微量元素含量不足和生物有效性低,是人体微量元素缺乏的主要原因。

       自2005年以来,随着国家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稳步推进,农业从业者平衡施肥的意识逐步提高。去年,化肥“零增长”行动进入实施期,中微量元素肥料迎来了重大机遇,也成为传统肥企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可以说,化肥“零增长”、平衡施肥、水肥一体化、农产品高产优质、土壤修复等成为中微量元素肥料发展的机遇。

       毋庸讳言,当前中微量元素营养与中微肥施用关键技术研究、中微量元素肥料产业化依然存在诸多瓶颈和挑战。尽管中微肥几乎在每个企业的产品链中都占有一席之地,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化肥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如何实现中微肥与大化肥的完美“结盟”,作为配角的中微肥产业如何在化肥行业定位,事关中微肥产业乃至整个化肥行业的健康发展。

       中国土壤中各类中微量元素大面积缺乏已是不争的事实,全国农技中心通过大量测土数据分析得出:中微量元素钙、镁、硫、铁、锰、铜、锌、硼、钼等中微量元素含量在临界值以下的土壤面积分别达到64%、53%、40%、31%、48%、25%、41%、84.5%、60%。一方面是中微量元素肥料(简称中微肥)投入不足,另一方面是元素间的拮抗作用影响了中微量元素的吸收。

       谈到中微肥,业内人士的第一感觉就是国外的产品好,吸收利用效率高。“洋肥”优势在哪里?近日记者就该话题采访了业内权威专家,大家一致认为,“洋肥”不但原料用得好,更重要的是“洋肥”非常好地利用了元素间的正交互作用。那么,“洋肥”的发展思路对中国中微肥发展有哪些启示,又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呢?本专题集纳部分专家的观点,希望对读者有所启迪。

       国内 需求初显锋芒

      上海化工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陈明良:中微量元素添加有讲究

       目前大部分进口肥料都用在经济作物上,国内中微肥与国外相比还有一些差距,国外的研究工作、工艺都比国内更细致。不过,随着国内企业的重视,这种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以前中国土壤不太缺中微量元素,不需要补充。现在土壤里的中微量元素都被作物吸收完了,就需要补充了。土壤和作物中微量元素缺乏,不仅影响作物生长发育,而且可以通过食物链影响畜禽和人类健康。土壤和作物中微量元素的缺乏,应通过施肥补充。

       添加中微量元素技术含量较高。中微量元素不同组分之间有拮抗作用。作物能吸收的都是活性成分,这就要求中微肥能保持活性,如果活性成分加进去之后变成非活性的,作物就没法吸收。另外还要引起重视的是,中微肥如果施用过量也容易造成毒害。因为除了硼、氯外,几乎所有中微量元素都是重金属,适量和过度的数量差异很小,临界点比较低,超量就可能产生毒害,治理起来要比大量元素困难得多。所以,中微量元素增量必须要在科学平衡施肥前提下精准把控,不可人为炒作。肥料行业应形成自律,理性促进中微肥健康发展。

       华中农业大学微量元素研究中心副主任 姜存仓教授:“双减”行动需要中微肥

       目前中国耕地普遍存在中微量元素缺乏或潜在缺乏。把中微量元素补上来、大量元素降下去,反而能增产,这是因为中微量元素能够显着提高氮磷钾养分的利用率。

       从世界范围看,发达国家最先应用氮磷钾肥料,如今已迈入精准施肥阶段,比中国早了数十年,中国肥料行业也要往这个方向走。复合肥科技研发的核心趋势有两个:一个是降低大量元素比例,提高中微量元素比例;一个是推进无机养分与有机养分相结合。这也是国家肥药“双减”行动的必然要求。

       国外进口复合肥只标注氮磷钾,但效果却比国内同等养分的产品好,因为其含有中微量元素等。国外从上个世纪就开始了中微量元素的研究和应用,中国复合肥企业最近几年才意识到,一些大企业正在向这个方向转型,包括金正大、史丹利、新洋丰、宜化集团等,但这样的企业数量还非常少。

       国外 技术领先可仿效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与粮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张福锁教授:国内产学研储备不够

       与国外企业相比,中国企业并未清楚了解土壤和作物对肥料的需求,只为卖产品,专注度不够。像英国、荷兰等国的肥料企业,能持续150年专门针对如何提高磷肥有效性开展研究。肥料中添加中微量元素也一样,大多数国外企业掌握了所有的添加办法,而国内产学研储备远远不够。

       国外肥料效果好,一方面是原料用得好,更重要的是非常好地利用了元素间的正交互作用,将生物刺激素类物质用得恰到好处,如什么物质刺激作物根系,什么物质刺激微生物活性等。另外,国外肥料质量更稳定、技术含量更高。中国企业核心技术提升的空间非常大。

       华南农业大学 张承林教授:螯合技术研发成本高

       微量元素有硫酸盐形态的,如硫酸锌、硫酸锰等,国内外产品效果没差别;但微量元素的另一个形态——螯合态,国内外产品还有较大差距。

       一般为了预防微量元素沉淀,用螯合形态。但是,螯合技术比较复杂,研发成本很高,先进技术主要来自国外。比如螯合剂一般是有机酸,研发方面我们没有优势。

       与国外技术有差距的微肥,还有硼肥。国外有水溶性硼肥产品,但国内目前生产不出水溶性硼肥,只能依赖进口。

       国际锌协会中国锌营养项目主任 樊明宪博士:国外肥料养分更全

       一提到进口肥料,业内人士第一感觉就是价格贵、效果好,其核心技术优势很明显。拿挪威某款复合肥来说,颗粒均匀、操作性好、溶解性好、养分释放快,最明显的优势是能与其他养分(硫、钙、镁和微量元素)混合使用。该产品价格贵,但消费者愿买单,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养分全,含有多种作物必需的中微量元素养分。

       以美国某知名企业一款复合肥(15%N+9%P2O5+20%K2O+1.8%MgO+9.5%SO3+0.02%Zn+0.02%Mn+0.015%B)来说,15个氮中有7个硝态氮、8个铵态氮,磷的形态为高水溶性H2PO4-和少量聚磷酸,钾由硝酸钾和硫酸钾组成,另外添加中量元素镁、硫和微量元素锌、锰、硼。这款复合肥,每粒肥料都能均匀提供作物必需养分。同时,肥料元素间正交互作用运用得非常好,通过相互作用提高养分有效性,并利于作物吸收。

       华中农业大学微量元素研究中心 吴礼树教授:国内企业一味压缩成本

       国产复合肥与进口高端肥料有差距,但这种差距不是技术导致,而是国内企业出于降低成本考虑,影响了产品应用效果。最突出的一点是在配方设计上,国内大多数企业重视养分含量,对养分形态重视不够。虽然养分含量相同,如果形态不同,不仅成本不同,效果更是大不一样。

       近些年,国内外在复合肥中添加中微量元素已成趋势。抛开有些企业只是拿中微量元素作为炒作幌子的不论,微量元素有无机盐态和有机螯合态两种形态。有机螯合态利于作物吸收,而无机盐态的微量元素极易沉淀。采用螯合态生产1吨含中微量元素的复合肥,成本增加100元;而添加无机盐态微量元素,成本仅增加30~40元。

       企业 先行者开始布局

       史丹利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总经理 卞会涛:产品服务要并重

       在复合肥中添加中微量元素,是提质增效的重要手段。在农业生产中,按平衡施肥技术要求,分析不同作物需肥特性,掌握不同土壤供肥特点和养分释放特点,真正做到测土配方施肥、改土施肥,研发中微量元素与传统复合肥“结盟”的新产品,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提高化肥利用率、减轻作物病虫害、提高经济效益,这将是复合肥行业发展的趋势。

        深圳德钾盐贸易有限公司董事 总经理 郭延亮:激活需求促发展

       与大化肥系统化发展相比,目前中国中微肥产业发展不系统,呈碎片化。以镁肥为例,尽管国内缺镁常见,但由于对缺镁认识不够,很少针对性解决,国内含镁肥料很少。在欧洲,钾镁肥是很重要的肥料品种,复合肥中加入镁也很常见,特别是水溶肥中通常会加入镁和微量元素。

       北京绿色农华植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市场/技术总监 程光明:中微肥将成重要版块

       未来我们要加大研发力度,投入更多资金和精力,符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水肥一体化战略。我们的战略产品包括将大量元素、中微量元素与有机质结合的液体肥,且并不是单纯的“缺啥补啥”,而是研究让中微量元素不沉淀、活性更高、更容易吸收。目前中微量元素虽然受到了行业的重视,但市场培育还不够,后期要加强对用户的培训,将种植者群体也纳入进来,形成研发、生产、销售、使用的完整链条,达到农业转型、肥料转型、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中国化肥网)

产品展示
联系方式
咨询热线: 0335-7090800
销售电话: 0335-7090800
13633330855
联 系 人: 张经理
传真号码: 0335-7090803
销售客服: 281868468(QQ)
电子邮箱: qhdsnjx@163.com